同類型
同主演
猜你喜歡
精彩影評
-
游客 朱撓撓 11/27 05:41很單純的電影從某種角度,很溫暖的結尾。路德派不同于人描寫的很好。法國的各種總能作為一種有機體一樣的元素呈現在各國的電影里。片里多情的男高音和食物是一個面,而babette也是,揮金給和自己有連接的人才是最終。不過法國美食是真的,舉世無雙。另外片中的主菜是Cailles en sarcophage au foie gras et sauce aux truffes,可以搜到食譜。
-
游客 Louisiana 11/26 00:30這么質樸是我沒想到的 畫外音又似乎把我和故事隔開了 布景也有點脫離實際了 那種因宗教衍生禁忌的夸張感甚至讓我想到viridiana 但做飯場景還是打動了我 藝術家的內心永遠那么富足不會匱乏 以及最后大家餐桌上和飯后的發(fā)言也看似輕飄飄地讓我感受到了什么 語言太匱乏了 一會兒吃大餐
-
游客 tenenbaums 11/24 11:08視覺簡凈,味覺沉醉,聽覺飛升。最好別在深夜看啊……想重看《其實在天堂》了……
-
游客 雨卜 11/22 14:17開頭的魚干鏡頭很美,僅此而已
-
游客 機場 11/21 03:44節(jié)奏舒緩而溫馨,法國大廚Babette給清教徒們做的一場美食盛宴
-
游客 Cadis 11/18 14:49必須完全靜下心來,沒有任何干擾的認真看下去,才能感受到是好片。靜不下心來認真觀看的話,會覺得太乏味太出戲了。
-
游客 周Z 11/16 00:08我相信《巴貝特之宴》最動人之處不在于描繪出美食改變了一群僵化的天主教徒,讓他們感受到了神的另一種旨意。而在于展示了巴貝特這位藝術家所擁有的自由的魅力。這種自由可以讓她平靜回首曾經富麗堂皇之奢華,也可以讓她泰然面對眼前異鄉(xiāng)小村落之清貧,甚至能讓她把足以再次扭轉自己生活處境的1萬法郎都全部砸到一頓飯上(這就不是俗人能做出來的事)。相信這頓法式大餐帶給巴貝特的富足感遠非1萬法郎能比。擁有這種自由,真是一種美好的體驗,何時能擁有這樣的自由感,你就可以像巴貝特一樣自豪的說出“藝術家從不會貧窮”。
-
游客 卯起來唱沙啞歌 11/15 04:49美食的力量,人性戰(zhàn)勝禁欲,當然也是錢的力量……
-
游客 人工甜味劑 11/11 18:01【BFI Player】電影劇情比較簡單 演員的臺詞也不多 很多信息都透過鏡頭和表演展現出來 開場旁白提及馬丁路德是丹麥那個時期比較普遍的宗教信仰 但感覺重點不在此 對比于前期的教堂和后期的家中 不免會讓人想到丹麥哲學家齊克果的宗教思想 不管是德萊葉的《詞語》還是這部《巴貝特之宴》結尾都帶有極強的信仰飛躍之意 電影前段表現的極像齊克果所描述的倫理性(普遍性)躍向宗教性(個體性)的階段(軍官和歌唱家的求愛未果) 而中段開始 電影遍帶有極強的存在主義氣息 結尾更是展現了宗教性(個體性)往美感性(欲求)的飛躍 尤其在最后將軍所說的“宴會非常像愛欲”(不同于《詞語》《巴貝特》更像是反向飛躍) (片中人相聚于神父的100年誕辰 我卻在巴黎公社起義的151年看了這部有巴黎公社被鎮(zhèn)壓做為背景的電影)
-
游客 無人拖拉機 11/11 11:41清教徒的生活寡淡到難以開口夸贊美食,宗教色彩讓影片包裹著更深層的寓意,經歷繁華榮耀最后回歸平淡,千金散盡為眾人做大餐,也是回歸自然的表現。藝術家從不貧窮,說得真好。
-
游客 Almost-FORGOT 11/10 18:58真好。我愛這樣的小地方的小故事。溫暖純樸。有點伯格曼的感覺。和《等愛的女孩》可以成為姊妹篇
-
游客 戒情人 11/10 04:47食色性也,人之大欲存焉。電影想要探討的主題不少,靈與肉、愛情、宗教信仰,可惜也只是淺嘗輒止,不過至少讓觀眾細致地了解到一頓正宗的法餐的流程和講究。
-
游客 黑色雞蛋 11/08 21:55美食都把人吃出感恩的心來了,好吃的東西真是啟民智吶。將美食的極致與心靈的醒悟對應,很好的體驗。前面是枯燥清冷的鋪墊,于是到了影片的最后一部分,觀眾的情緒變化和享受與片中人物是等同的。
查看完整評論信息